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2|回复: 0

央视:围观起哄致少女跳楼 警惕病态社会逆反心理

[复制链接]

2228

主题

24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926
QQ
发表于 2018-9-22 09: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女自杀

少女自杀

  近日,甘肃庆阳西峰区19岁女孩李某奕跳楼自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据了解,李某奕跳楼与两年前被班主任吴某厚猥亵有关。花季少女不幸香消玉殒,已足够令人惋惜。但更让人痛心的是,在少女准备跳楼时,楼下的围观者不仅不对其进行劝阻,反而因其迟迟不跳而焦急、不耐烦,甚至催促其“跳啊,快跳啊”。在她跳下后,有围观者吹口哨,表示“跳得好”。甚至还有人恶意猜测其是不是为了成为“网红”而在表演。
  这些围观者的行为用冷漠来形容已显不足,不知此时此刻,他们的良心是否有几分不安?且不论少女跳楼的原因为何,面对一条年轻生命的消逝,同情和惋惜应该是人性的常态。可惜,这些麻木不仁的围观者并不孤独。如今,我们常常能在各大媒体上读到类似新闻:有人失足落水时,围观者嬉笑欣赏;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打击报复时,围观者热衷于揭露所谓背后黑幕……这些围观者的心,为何格外冰冷?
  有些围观者将自己的病态心理,归咎于社会的“不公”。自从彭宇案问世以来,“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一时之间竟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总有人理直气壮地将个体行为归因为社会定律,当社会需要其挺身而出时,他总能为自己找出千百条理由。千言万语化为一句,都是别人的错。当少女在楼顶踌躇之时,围观者从不认为自己有半点挽救生命的责任。
  有些围观者病态的逆反心理由来已久。他们自认“众人皆醉我独醒”:凡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肯定的,一定要反对。不如此,如何凸显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从不相信正能量的作用,哗众取宠,才是这群围观者的人生目标。病态逆反心理带来的必然后果是去人性化,就是个体丧失对同类的情感。
  个人要作恶,必将面对两大障碍。一是来自社会的刑罚,一是来自良心的不安。一旦个体成功地去人性化,就会把施恶的对象非人格化,以此来降低自身的道德压力,将自己的恶行合理化,从而缓解良心的不安。楼下的围观者,从未把即将跳楼自杀的少女当作一条鲜活的生命,而只是把她当作可以随意调侃、取笑的对象。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楼下的调侃、发布在社交平台的冷血话语可能就成为了压倒少女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而通过消费别人的痛苦来刷存在感,注定了这样的人可悲可怜。当那些围观者在楼下催促少女快一些跳下时,他们自以为,靠着出新、出奇的言行能够成功吸引注意,从而让自身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肯定。殊不知,这终究只能证明他们在精神境界上的扭曲和麻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Discuz! X3.5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