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查看: 2|回复: 0

听见650万“角落孩子”的心声

[复制链接]

2281

主题

25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744
QQ
发表于 前天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精神卫生日|听见650万“角落孩子”的心声

  “我也想要妈妈的拥抱,爸爸的肩膀……可我,只能在小小的一角,独自守望。”

  一句来自孩子的独白,拉开了“听见你 画给你”公益艺术展的序幕。9月29日至10月10日,“听见你 画给你”关爱心理健康困境家庭儿童与青少年公益艺术展在北京蔓阅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灵画作汇聚于此,将一个常被忽视的群体——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简称COPMI,即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mental illness的缩写),带入公众视野。

  资料显示,全世界每4至7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COPMI。在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子女有约650万人,其中约三分之一为未成年人。COPMI在成长过程中更是面临着远超寻常的挑战,他们罹患严重精神障碍的风险是一般人群子女的2.5倍。

  在COPMI群体里,少数幸运的孩子会得到祖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呵护,平安度过成长期。但大多数人面临的是双重风险:一方面,精神类疾病很容易致贫,患病父母受教育程度通常更低,家庭经济情况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他们成长在压抑且有风险的环境中,更频繁地遭受情感虐待、家暴和霸凌。

  展览展出的画作,都出自这些孩子之手。令人意外的是,作品充满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韧性。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CAFF(Care for Family)花园项目组的联合发起人管丽丽,也感受到了惊喜:“这些孩子在逆境中展现的坚韧和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量。”

  她强调:“我们不是在展示苦难,而是在展现力量。”

  “看不见的孩子”

  CAFF(Care for Family)花园项目始于2018年4月,由该院医师于欣、马弘、管丽丽联合发起,是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为COPMI群体提供服务的公益项目,致力于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阻断精神疾病的代际传递。

  “这一切始于诊室里的发现。”项目联合发起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医生管丽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她在诊室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场景:有的成年患者带着孩子一起来问诊,孩子还很小,懵懵懂懂地跟着父母进诊室,一边玩耍,一边听成年人聊药物和病情。

  更让她触动的是,有些孩子甚至成了父母看病的小助手。“我有一个患者说过,如果不是女儿帮他在网上挂号、处理这些线上流程,以及怎么导航到北大六院,他都觉得自己很无助,不知道怎么来看病。”

  同时,社区走访也让团队看到了更多故事。一次社区走访中,马弘看到一位女性患者在院子里机械地扫地,角落里坐着一个小女孩,安静得几乎没人能注意到。马弘走过去搭话,女孩坦言,母亲从未跟她说过话。

  回京后,马弘一直忘不了和女孩的交谈。

  这个女孩背后,是一个庞大但长期被忽略的群体。

  “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全国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管丽丽说。她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把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早期干预上。

  “我们希望问题在家庭或社区层面就能得到解决,通过适度的专业帮助就能化解,而不是等问题严重了才来医院。”

  CAFF花园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公益画展、营会活动和专业干预,项目为COPMI这一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提供了早期支持和心理赋能,探索着让心理健康服务更加可及、更具温度的现实路径。

  “我们办画展,是想给这个群体赋能,”管丽丽说,“但实际上,他们给我们的激励更大。这些孩子用画笔证明,困境里同样能开出勇敢的花。”

  正如一幅画作旁,有孩子写下:“就算再难的时候,希望也一直都在。”

  新京报记者 代文佳

  编辑 彭冲 校对 王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GMT+8, 2025-10-12 16:25 , Processed in 0.053223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