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精神疾病治疗领域内,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只有动员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重视精神疾病康复问题,才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家庭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在家庭护理方面,都走入了哪些误区?
在精神医疗系统治疗后,家庭成员通过护理重建其信心,协助其重返工作、学习岗位。但是,患者在医疗机构治疗好转后回归社会或家庭护理时,照料者往往会走入一些护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患者自己配药,自己保管药品
在缓解期,患者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患者就容易出现悲观、绝望等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在精神病患出院的第一年内,自杀率往往比较高的原因。而且,服用大量抗精神病药物就是比较常见的自杀方式。
因此,家属不但应该监督患者配药和服药,所有药物应该由家人保管,并定时清点存药。需要注意的是,存药不仅指抗精神病药物,还包括家中所有的备用药。
误区二:脱离现实,过分爱护
精神疾病患者回家康复时,很多家属往往认为患者需要长期休息,所以不让患者从事任何家务劳动,也不鼓励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样只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明显下降,从而加重精神衰退。此外,如果患者整天沉迷于自我世界中,还会导致思维完全脱离现实,以致引发幻觉和妄想,进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因此,家属应鼓励患者生活尽量自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误区三:太封闭患者
家属通常认为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歧视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从而病情反复发作,所以选择让患者闭门不出,避开一切外界刺激,或是为了防止患者的攻击、破坏行为而限制患者外出,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患者于社会隔绝,进而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加重精神衰退,并增加病情反复发作的风险。
因此,家属应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并适时向周围人宣传精神疾病知识,以获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误区四:百般呵护,溺爱
有些家属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的,所以对患者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放纵患者的无理取闹及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患者丧失是非分辨能力,自我控制力进一步削弱,有些患者还认为自己存在特殊身份,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也有些家属有这样的心态:认为患者拖累了家庭,使家人脸面尽失,从而对患者采取排斥和敌对情绪,引起患者自责自卑,甚至悲观绝望。
因此,家属对待患者正确的态度就是,关心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放纵,培养患者重新树立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