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4|回复: 4

话说《黄帝内经》的四季作息方式

[复制链接]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发表于 2018-11-9 21: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02章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阳气内敛,所以自然界有一种肃杀之气,阳气内敛,阴气偏盛,所以有肃杀之气,因此天气疾劲,地气清肃,在这样一种自然阴阳情况下,人们养生说要

“早卧早起”,早卧是避免秋季的阴寒之气,

“与鸡俱兴”,那是讲的具体时间,要注意,

“使志安宁”,秋天注意调节情绪,使情志安宁,“以缓秋刑”,因为秋天是肃杀之气,是一种刑罚之气,要“使志安宁”,同时要早卧早起,不要像春夏一样“夜卧早起”,这样的话,缓解秋季的肃杀刑罚之气,所以“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神气也应该内敛,因为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开始收敛了。所以人体的阳气也应该收敛。因此神气也应该内敛,

“使秋气平”,使自己的气血平调,由于收敛神气了,所以当然也就“无外其志”,人的意志也不要过分的活跃,像春夏那样。夏天是“若所爱在外”那样,要

“无外其志”,使意志也要平静、收敛。使肺气清,因为肺与秋气相应,上面所说那样一些调养身体,都是为了保护人体的正气,特别是肺气。因为秋季养生不当,首先容易伤害的是肺脏。肺与秋相应嘛!所以用上边那样一些注意养生的方法,使肺气清,而不上逆,肺主肃降,肺气清肃是好事,是正常现象。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秋天的养生,因此说是“养收之道”。养收气的规律。夏养长气,秋养收气。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到冬季阴寒之气就更盛了。阳气不能潜藏,阴寒过盛,所以发生飧泄之病。

“奉藏者少”,因为你秋天秋收没养好收气,所以到冬藏闭藏之气,也不能正常的闭藏。其实“冬为飧泄”也是不能闭藏的一种现象。肾阳大衰了,虚寒泄泻了,也是因为肾气不能藏了。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冬三月闭藏,自然界的万物都潜藏了,阳气潜藏于内,所以用“闭藏”一词来形容冬三月的气象。

“水冰地坼”,水结冰,地被冻裂,所以“水冰地坼”,坼就是裂。滴水成冰,土地冻裂了。自然界是这样一种现象,这么寒冷,阴寒之气这样盛,所以人体要注意活动的时候,不要扰乱阳气,尽量使阳气潜藏,叫“无扰乎阳”,不要扰动阳气了。不要扰动阳气,生活规律上要注意。

“早卧晚起”国家医学考试网早卧早起,必待日光,这可是古时候的生活了,那么阴寒,那么寒冷的天气,应该“早卧早起”,那确实要“日入而息,日出而作”,

“必待日光”,不是作,是起床。避寒,意思就在于躲避这种寒凉。古时候的气候一个是比现在要冷。这是气象学家研究的结果。再一个,古时候人们的保温的水平,肯定不如现在好,从养生角度讲,要避免寒冷还是很重要的。

“使志若伏若匿”,同时在情志上,要“使志”,使自己的意志,精神意志。要“若无若匿”,就奥藏匿下来。就好像潜伏,好像藏匿下来一样。跟自然界的气象是一样的。自然界的动植物到冬天都有这种现象。你看这树,北方的树,寒冷冬季,除了针叶树之外,大都没有叶子了,那真潜藏下来了。看他生命就像停止一样。当然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停止。所以人的情志也要若伏若匿,把情志都藏匿,好像藏匿起来那样。

“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么私事不愿意泄露。那是什么呢?还要觉得自己情绪很好。不是说我什么都不想了,结果闹的心里很憋扭、很抑郁,那不行,他“若有私意”,好像我自己有那好事,不告诉你。

“若已有得”,要保持一种好像自己有所得。有所心得,有所成就。那样一种心态。其实在阴寒季节,这种心态可是很难做的。所以要求要注意这种心态的修养。冬季自然阳光减少,天气又寒冷,人们多半都躲在房间里边,这个时候如果再不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也很容易得病。现代研究证明说是光线差,光线暗,特别是到极地,黑天那几个月,没有太阳那几个月,人们抑郁症发作的就比较多。所以越是到这样的环境下,越要保持自己的心态。这是自己保持的问题。当然我们现在电源充足,有的电用不完的,那光线开得足足的,可以。当有比较多数情况下,光线到冬天相对就弱了。所以我是从光线上来讲。其实自然界来讲,是阳气潜藏于内的问题。所以人阳气也潜藏于内。阳气潜藏于内,还要注意情绪的调养,调养什么?“若已有得”“若有私意”“使志若伏若匿”,这样使情绪上平静。再有,要注意

“去寒就温”,不要,冒触风寒,要注意保暖,

“无泄皮肤”,不要无缘无故的泄露皮肤,所谓不穿好衣服,暴露于外,受风寒侵袭。无泄皮肤,就要注意不要受风寒的侵袭。

“使气亟夺”,使人体的阳气反复受到夺失。亟就是频,不停的。我们过去讲过亟字,“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读成【气】,使气亟夺。反复的丢失阳气。因为皮肤泄露了,风寒侵袭,阳气很容易丢失的。

“此冬气之应”,这个养生的道理,是符合冬气的这种现象。与冬气相应。冬气什么?冬气就是闭藏。人阳气也应该闭藏。

“养藏之道也”,这是养藏的规律。

“逆之则伤肾”,肾与冬气相应,所以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伤肾之后,春天可以发为痿厥,痿厥之病,也就是说,到春天肾气没能养好,春天,肝少阳之气不能生,肝脏也不能受到滋养,所以发为痿厥之病。痿是痿软无力,肝失其养,筋无力,因此可以出现痿。肝失其养而伤筋,叫做痿。厥,是手足凉,或者手足热,在《内经》里来说,这“厥”是指手足凉或手足热。“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属于下焦之病,肾病,或者是肝之病。肾阴虚则手足热,肾阳虚者手足凉。所以到冬天养生不当的话,春天可以发生痿厥之病。因此又说是

“奉生者少”,春天当生而不能生了。那时因为冬天应藏不藏,所以春天当生而不能生。

这个四季,除了本季养生不当要有病之外,还影响到下一个季节。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相互关联的。根据每一季节的自然的气象,来定出一个形容词。叫做“发陈”“蕃秀”“容平”“闭藏”。根据自然界阴阳升降这样的特点,来调节自己的养生的方法和规律。

【理论阐释】
1. 四时气象与养生
270页。四时气象与养生的问题,教材中提到本篇先论四时气象,后述摄养之法,四时气象本于天,摄养之法用于人,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之道。归纳成了如下这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

春之发陈、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闭藏。来阐发四时生长收藏的气象特点。这是讲的气象。是谓象,即是万物形态容貌的征象。下边又讲什么叫发陈?是说来表征阳气生发,推陈出新的特点。蕃秀,来表征夏季阳气长旺,万物茂盛的特点;容平,是表征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容貌清肃平定的特点。闭藏,是表征冬季阳气沉潜,万物蛰伏自固的特点,这是第一。人法自然养生。是讲了发陈、蕃秀、容平、闭藏。这样的不同的特点。
以四时气象作类比,指导养生。提出了“四气调神”的方法。这不是调神的方法,春天应该“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使志无怒,若所爱在外”,秋天,“收敛神气,以使志安宁”,冬天,“若有私意,若己有得”,这都是“四气调神”。以四时气象作类比指导养生。提出调神之法。
本篇所述四时气象,除指导顺时养生之外,也是理解《内经》五脏概念中,四时内涵的重要经文。肝脏的内涵是和春季相应,春季是少阳生发之气,所以春天养生养好了,对夏天心脏心阳的旺盛,就是有助于心阳的旺盛,如果春养生不当,夏季心阳之气也不能生,又会产生其他病。所以本篇尽管是谈的养生问题,其实也对五脏的概念问题,四时五脏这个关系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论述。
这是四时气象、养生。理论阐释。提出这样三个方面来讨论的。

【临证指要】
1. 顺应四时特点养生
这个自己读一下。但是我们看到本段,虽然是叫“四气调神”,但是其调形的文字更多。尽管是调形的文字多,仍称为调神。可见《内经》的养生,调神在于调形之上,重视神的调养。确实如此,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没调养好,锻炼形体几乎是不会有好的结果。

2.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阳气沉潜,天气严寒,万物蛰伏,人之精气亦应内潜闭藏。因此起居作息要“早卧晚起”,增加居室时间,减少冒寒的机会。所以要去寒就温,无扰乎阳。以适应这种环境、这种气象。这种精神尤其适用于老年、幼弱、久病等生机薄弱之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说我身体强壮,“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身体强壮,强健身体,逐渐地适应外在环境。你也不能说,我要适应环境了,我从来不练,偏三九那天,赤膊上外头练去,这恐怕还是不行吧!特别是对老年、体弱、乃至久病,生机薄弱之人。这个“必待日光”,这个道理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只是讲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教材上说“必待日光”,言其晚也,而且也是有一定道理。

下面讲一下阴阳升降。冬天白天段,夜间长的这个道理。另外,就是寒凝气敛,污浊的空气难以消散,你太早练,并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老年人,你太早练,并不见得是好事。本来睡觉就少,早练,早练,尤其是老年人,本来睡觉就少,夏季早练没什么不好,冬寒之气严重的还是早练,不见得是好事。应该适当的晚一点。特别老年人、体弱的人。在中国的北方,零下十度、二十度、乃至于三十度。说天没亮就出去练了,有这样人。也有练坏了的。如果他逐渐的长年如此,身体强壮,那可能适应性强。那有的就适应性不强。突然一受寒,血管一收缩,心脏冠心病发了,这种现象确实有的。所以早晨太冷的时候,不要太早出去,特别是老年、体弱之人。出去之前,应该喝点温开水。这样对自己有好处。

所以在临床应用上。昨天我出门诊有一个冠心病的病人,他还说天不亮我就起来,就如何,我说起怎么早干嘛?他说送孩子上学,那没办法。他虽然四十多岁,还在送孩子上学。那是他的生活需要。不是他的身体活动的需要。我说你注意,早晨起来走之前,一定要喝点温开水再出去,穿暖一些, 因为这几天突然寒冷了,本身心脏功能就不好,他就应该非常注意,所以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还有其适应性。还有很重要的道理,当然对一般年轻人说,是工作需要,我天黑就得睡觉,那谁也解决不了你那问题,所以应该从精神上理解。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下面看看第二段,271页,这一段是讲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还是跟养生,养生的问题。顺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是首先谈到的。养生是否能够顺从四时阴阳的问题。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春为少阳升发之气,春三月,此谓发陈,那都是少阳生发的意思。所以如果违逆了春季少阳生发之气,去那样的话,不注意养生,所以“则少阳不生”。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正常的上升。当生而不能生。

“肝气内变”,首先伤害的是肝脏之气,因为肝应春,肝气通于春。所以叫“肝气内变”。变,就是病变,变动。肝气内变,也就是肝气产生的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同样道理,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为阳脏,阳中之太阳,我们在讲《六节藏象论》的时候,不是讲“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吗?所以如果不能够正常的养生,违逆夏长之气,所以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洞,就是空虚。心气不能旺盛,夏天当旺盛而不能旺盛,因此说心气空虚。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焦满,肺叶焦而胸胀满。肺气不能够清肃、不能够肃降,肺应秋,秋不能养生,所以肺气也不能肃降。因此说肺叶焦而胸胀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冬季养生不当,肾不能藏。肾气通于冬,所以叫“肾气独沉”,沉就是沉于下而不闭藏。就是说四时和四脏是相关的。每一个季节养生不当,首先伤害相应的内脏之气。当然前面那段我们已经谈到了,除了上海内脏之气,还影响到下一脏之气的正常的产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这又讲的基本道理,四时阴阳升降,也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生长变化都和四时阴阳是相应的。这是基本道理。因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这不单是人,所有的生物都是这样。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为是万物之根本,人也在其中,因此圣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就养阳,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生长为阳, 所以春夏养阳,养生长之气。秋冬养阴,养收藏之气。收藏为阴。吗前面第一段不讲了吗?春养生之道,夏天是养长之道,秋养收之道,冬养藏之道。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要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养生。所以“春夏养阳”就是养生气,养长气。“秋冬养阴”,就是前面所讲的养收气、养冬(藏)气。当然,对这句话,有多种解释,道理都是可通的。但是就本篇的本意它应当是,春夏养阳是指养生长之气。秋冬养阴,是指养收藏之气。别的解释不是不行,可以,但是就本意而言是这样的。

“以从其根”,春养生,它为夏养长之根;夏养长,是秋收之根;秋收是冬藏之根。生长收藏,这是相互联系的。以从其根,相互为根的。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万物与自然界的阴阳沉浮升降一样,人也和万物那样,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于阴阳升降之门。因为阴阳有升降,阴阳有出入,就如同有门户阴阳,出入门户一样。所以叫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如果违逆了这样的规律,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规律的话,则伐其本。损害了人体的生命之本,阴阳之本。坏其真,使人体的脏真之气也受到损坏。所以“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那阴阳四时,升降出入,生长收藏,这样的变化,是万物之终始,万物都是这样,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样的变化着。四时阴阳,万物之终始。周而复始,终而复始,生长收藏,生长收藏这样的变化着。

“死生之本也”,也是生命的产生和生命的衰亡的,这样一个规律。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如果违逆了自然界这样的规律的话,就要产生灾害,对人来说,就要产生疾病。如果“从之”,顺从了这种生长收藏,这样的阴阳升降的规律,则苛疾不起,就不发生疾病。苛疾,我们在前面讲过,“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讲过这个“苛”字,又可以理解为是“严重”,也可以理解为是“细小”,“苛”是细微的意思。严重也可以作“苛”来解释。细微也可以作“苛”来解释。所以说如果顺从了自然界,阴阳升降,生长收藏这个规律的话,重病不会发生,一种解释;另一种理解,小病也不大发生。因为你顺从了阴阳之道了嘛。都可以解释。

“是谓得道”,说这是得到了养生之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懂得养生之道,圣人懂得养生之道,所以能够履行、实行养生之道,按这个规律去养生。愚笨的人,违背这个,这个“佩之”可以读成“悖之”,违背的意思,愚者违背了这个道理。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顺从阴阳规律,跟上边一样的,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治,就是正常,顺从阴阳规律的话,一切都正常,身体就健康。逆之则乱,违背了阴阳这个规律的话,人体就产生疾病。

“反顺为逆,是为内格”,把正常的给它变成不正常的了,是谓内格,这就成为内脏之气。于四时阴阳之气相格拒。而不能协调了。本来我们讲的四气调神。相格拒就不相协调了。那当然就成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了。甚至于是危险了,有生命危险了。这个“反顺为逆”的人有的是,我们讲《上古天真论》不是讲了吗?“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不都是“反顺为逆”的吗?当然那个,现在讲的四时之气也是这样。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有的,前面也讲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那不都是讲的这些问题吗?顺啊,如果反过来,那就是反顺为逆,是为内格。内脏之气与四时之气相格拒。讲了这样个重要性,养生是要顺从自然。与四时阴阳升降保持协调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下边就进一步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古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病,不是说等他有病了之后再治,而是治未病。没有病之前,就要进行治疗。注意养生健身这个问题。预防为主的思想也是这个问题。我上次提到了,我们国家卫生工作大队,四大方针,其一条就是预防为主。那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让他不发病。治于未病之先。还没有发病就进行治疗。所以叫治未病。未病之先就进行治疗了。那也就是预防了。

“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从国家和社会来说,不是单纯的讲的是医生问题了。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在治理其未乱之先,你把社会治理得很好,它自然就平静,不要等乱已经发生了,再去整理,再去治理,那就是相对来说就晚了。收到损失就大了。这叫“不治已乱治未乱”。未乱之先,先把社会治理好,把国家治理好。

“此之谓也”,这是把人治病和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同样看待的。所以从这之后,从《年经》这样思想之后,把治国和治家、治病作为一起来看待。所以历史上的医生,也曾经有过自我安慰,说“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良医、良相,他自己这么看。当然也对,我们现在是作为医生,我治人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话说回来,从《内经》上看治人治国,它都是一个道理。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病已经形成,成,是比较严重了,而后药之,然后再给他药物进行治疗。

“乱已成而后治之”,社会已经很乱了,很动乱了,然后再去治理它,这就是说相对来说就比较晚了。

“譬犹渴而穿井”,好像是渴而穿井,口渴了想起来去挖井去,去打井去。

“斗而铸锥”,战斗已经发生了,才去制造武器。锥是一种武器。

“不亦晚乎”,那是太晚了。当然是。病已成,我们现在也还治疗很多病是已成的。医院病房里收的那些,康复的也还是已成的大部分。多半还是已成了病才去治的。但是这里所强调不是说,已成的病我们不治了,而是说我们要强调的是,预防为主的问题。要注意养生的问题。要注意像民众宣传养生思想。包括我们现在的讲卫生。卫生也是保卫生命。跟摄生的意思很相近。不要等到病以后,再去想起来该治疗了。这是不好的。应该注意强调的是养生。当然病以后,我们还治。这是另外一个含义。

【理论阐释】
1.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这句话是讲的大道理,我们《内经》反复强调这样的道理。我在其他的篇当中,也不断的讲这个内容。“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是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理论。也是中医养生学说,得以建立的学术支柱。养生,要人和自然界相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中医学很重要的一个,也是养生的一个特点。它是建立养生的一个理论基础。关键的问题,在养生方面还是养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根据四季的阴阳之气的升降,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确实值得深入研究。社会越进步,人的寿命越延长,越需要养生。从中医理论上,应该认真的研究发掘创造更好的养生的方法、技术。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好几种说法,刚才我提到的,指春夏养生长之气,秋冬养收藏之气,生长之气就是阳,收藏之气就是阴。我说这种解释是最符合本篇的意思。我们教材提到,在前代的注家当中,明代的马莳,和清代的高世栻(高士宗)都持这种见解。我们认为是与《内经》的本意是相合。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三说,也各有道理。也可以符合临床。与《内经》之意不能说是相反。所以我在讲本门课程之初的时候,就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不是说解释《内经》某句话、某个字,只有一个说法,不许有他说,不是的。它都符合实际,都符合《内经》理论体系,因此都可以成立。但是毕竟相对来说,有一个最准确,不反对别的说法。

另外三说,

王冰,阴阳互制论,阴阳互制的,他说春夏养阳,说是春夏因为阳气盛,应该从食物上,养生来说,应该注意吃些凉东西。因为阳热之气盛,应该吃些凉东西,不要阳热太盛了。使人体相适应。秋冬,应该适合吃一些温暖的食品,以避免寒凉,对不对?对啊,这实践中有啊,夏天天气很热,吃点冷饮,这都可以,当然不可过了。冬季寒冷,你想吃点温暖的食物,可以。有,我记得我一个老师是四川人,他说他们家乡就有个习惯,他们家乡,不敢说是整个四川,他们家,我去那天正好是立冬,他们家正在吃附子炖羊肉。他说我们家乡就有这习惯,立冬了,寒冷了,附子是热性的,羊肉也是热性的。他就那天吃。所以符合实际。王冰这种精神也符合实际,对不?北京那天下大雪了,我看那个火锅城,那天生意特火,外边太冷了人们都去吃火锅了,热乎的。
从阴阳互根的角度来理解。比如张介宾,就是从阴阳互根论,来讲这个问题。他阴阳互根论是从病的角度讲,说春夏伤于阳,秋冬则病;秋冬伤愈阴,春夏就为温热之病。他说从这个角度讲。也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因为阴阳是互根的,你春夏伤了阳气了,秋冬他就阴精也藏不好。秋冬阴精不能藏,春夏也要得温热之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冬天养生不当,春天的温热之病。符合不符合实际?也符合实际。所以张介宾从阴阳互根那个角度来理解。春夏是阳,为阴之根,秋冬是阴,为阳之根,阴阳互根,互用,养阳不当,阴也不能生。养阴不好,阳也不能正常长。
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阴阳盛衰的,从这个角度立论。认为春夏当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是阴盛于内而虚于外。春夏看来是阳气盛,其实里边还寒,阳盛于外而里边反而寒。符合不符合实际?也相当有一部分,确实有这种情况。所以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有“夏月伏阴”之病,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春夏时候应该养阳,他这个“养”是补养的意思。这种人是阴寒内寒的人,要春夏去补养。他说,好,是好,不错。本来就阴寒盛,你在冬天养阳他不容易养起来。春夏自然界的阳气盛,借着自然界之气,阳气盛,再给他温热药来补,他容易养起来。所以张志聪这种解释,秋冬养阴也是这个样子。也符合临床实际。
所以我说,尽管我们提出一个说法,马莳等人观点,认为是最符合本篇的意思,但是另外三说,也各有道理。那是针对不同的情况。他都有他的道理。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说。这是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上的解释。

3. 治未病
本篇的治未病,就是讲的预防,未病先防,在整篇的《内经》当中,“治未病”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既病防变”。有病之后,要防止其传变,也叫“治未病”。这是从“治未病”这个概念上,从《内经》记载上来讲,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主要的是本篇所说的,未病先防,这个“治未病”。

也有的篇章提到的是已病既病防变,比如既病防变的问题,看咱们教材,在关于“治未病”这里头,第三小的自然段,“治未病,除未病先防含义之外,在《内经》还有既病防变的内涵”。如《刺热论》所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还有说,“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就是哪个内脏之病,它首先在面部上有所表现。表现的部位不同,所以中间有删减,“病虽未发,见赤色这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已经发现有赤色,就是有病了,没有真的表现出严重的时候,要赶紧治,这也叫“治未病”。所以说要求医生,在掌握疾病传变规律的基础上,密切注意病情,洞察其演变趋势,抓住时机,早遏其路。早遏其路,本话就是在《素问。刺热论》里的话。早遏其路,遏止疾病的传变的道路。这也是就是刚才我们引证了,《素问。刺热论》那一段之后,其中有一句话。“早遏其路”。遏止它传变的道路。这也叫“治未病”。所以大家后来很熟悉的,《难经。七十七难》的话,“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你看,难经,意思也是说既病防变的意思。《金匮要略》也有这样的话,都是既病防变。那也叫“治未病”。而且在临床上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临证指要】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的临床应用问题,

指导养生防病。指导养生防病,第一点又谈到的保健锻炼问题。顺应四时阴阳特点进行保健,调节情志,身体锻炼。当然也提到了一些饮食物的问题。总之是要顺应四时。
结合体质特点来实施养生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的时候,那就防止其阴阳之偏过盛,本来阳盛体质,到夏天了,自然界也阳盛了,这种养生时候要注意,不要阳气太过了。应该注意怎么样平息它。如果是相反,就利用四时阴阳升降之机,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如果刚才我们举例说,张志聪的那种解释,本身这人阳气不足,一到冬天就犯病,这个时候你在夏天就给他补阳气,夏天自然界阳气盛,我们给补阳气的话,容易发挥作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那不就等于冬天的病也就治了吗?所以这个是根据个体的体质,来结合自然界的阴阳升降,来养生问题。
[完/49:05]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一篇我们教材是作了节选,只选了这么两段。在《素问》的里边,《四气调神大论》也是第二篇,《生气通天论》在第三篇。《生气通天论》我们讲过了。四气调神,第一是“上古天真”,养神。第二,“四气调神”还是养神。所以看《素问》对养神问题非常的重视。

《四气调神大论》的题目,篇名的解释问题,四气就是四时之气,春夏秋冬之气,调就是调摄、就是协调,神就是精神意志。《四气调神大论》这样题目就讲得很清楚了。从内容上,它是概括的内容,是讲四时。根据四时之气来调摄精神意志。使人的精神意志和四时阴阳之气,相应,相协调。这说的是调神志,精神意志。其实从文字数量上看,更重要、更多的是调形体。换句话说,可不是字数多就是重要,字数少就不重要。虽然调神的话可能相对比较少,但是它叫“调神”,从题目上也可以看出来,《内经》的养生重视精神调养。形体要不要调养,当然要调养。但是把精神的调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先看第一段,我读一遍。这一段内容是文字写得很漂亮。意思也很准确。有兴趣的话,应该背下来。没兴趣的话,一些重要词必须会解释,因为说文字也很漂亮,有很多就也很有韵调,所以应该说容易背。说我就是不会背,那好,不会背,你就把重要词都理解好,会自己表达。背下来也得会表达,用自己的话表达。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要领问题。因此,这一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季养生的原则。

春三月,此谓发陈,正月、二月、三月,所谓“春三月”,给它概括一个词,“发陈”,用发陈这个词,来概括正月、二月、三月,这个春三月的气象。发是启发,陈就是故,故旧,陈旧。“发陈”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因此“发陈”这个词,本义是推陈出新的意思,“春三月”在一年之中为一年之首。四季之首,有少阳生发之性。所以用“发陈”这个词来形容它。春三月有什么性质呢?说是四季之首,生发,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自然都在那里上升,都在这升发,说天地俱生,都在出生。万物以荣,世间的一切事物,特别是那些动植物,有生命之物,那是欣欣向荣。为什么呢?接受了天地阴阳生发上升之势之气,少阳生发之气。所以万物随之而欣欣向荣。这是天地之象。人应该怎么办呢?养生应该如何做?这提到了,说是从原则上提出来,要

夜卧早起,晚睡早起。因为春天是生发之气,人也要生发,不要太懒惰。让气血活动开,所以要晚卧早起,多活动一些,不要懒惰。下边解释起床之后,要

广步于庭,广步就是缓步,松缓,广是松缓而广大。放松的形体在庭院当中活动,步是指的走路,走叫做步,那么这里是指的形体的活动,为什么早起要在庭院当中活动呢?这使生阳之气能够生发起来。所以要运动生阳之气。自然界的阳气也在上升,人体怎么适应自然界呢?要夜卧早起,起来之后,要放松形体,在院子里面去活动。使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运动起来,要注意

被发缓形,被发缓形的意思还是要放松自己。古人的头发要梳起来,早晨起来不要梳得紧紧的,要放松。形体放松。缓形,就是不要穿着紧绷绷的衣裳。要使形体松缓下来。所以看来现在有人练武术的穿着灯笼裤,那灯笼裤确实不约束着形体。如果穿着牛仔裤去练武功,那保证练不了。而且不是练不了,对形体就是个约束。对生长不利。反正从春季养生看,是绝对不利,从现在看真的也不太有利。把身子兜得紧紧的,表示出了线条美,也许那叫美,但是在我看来也不利养生之道。起码早晨锻炼你穿那个不行,被发缓形,就是要松缓自己。也是有利于阳气上升。那不说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关键是说,要

以使志生,使自己的神志、精神意识也开始生发。这样的话,才有利有人的生长健康。如果从工作上来说,从学习,从事业上来说,也利于你的思路的开启。要产生很多新的思路,好的想法。那都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容易产生。这是以使志生。下边是一种心态问题。要

生而勿杀,有上升之势的东西,不要去消灭它,不要去杀害它,这不管事你看到外界的事物,还是自己脑子产生的想法,所谓“火花”,脑子产生一个灵感,这个火花,不要消灭它。要赶紧把它记下来。以后看看有没有时间去加以创造。加以实施。

予而勿夺,要给予而不要剥夺。在心态上要平和,要有给予的心态。不要剥夺的心态。对人对己都是这样。对自己太苛刻也不对。有很多人就对自己太苛刻了。形成了疾病。我看有相当一部分焦虑抑郁,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太苛刻。当然别人对他要求是一个方面,他自己对自己要求也是一个方面。而且这类病人春天发病最多。应该给的,就不要剥夺它。

赏而勿罚,要奖赏而不要处罚。这个范围很广,我刚才说了,对人对事对己都有个赏而勿罚的心理。不是说错了事也不该罚还赏。不是讲的这个问题。就是讲一种心态上,精神调养方面的问题。

此春气之应,这样的话,就是符合春气上升之势,阳气上升了,所以人阳气也随之上升。人体的形体运动乃至于精神状态,都要符合春生之气。因此说此春气之应。这是和春天之气相顺应,相一致。应,就是顺应,我们在讲前面有一篇,叫《阴阳应象大论》“应”吧,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春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养“生生之气”,所以叫养生。这个养生,和我们这一篇养生的养生,意思不一样。这是生生之气的意思,阳气上升的意思。也就是调养生生之气,跟夏天的调养长气是一个同样的句子。春主生,所以春天要养其生气。养生之道,这是养生气的规律。

逆之则伤肝,肝应春,讲《金匮真言论》讲过了,肝气通于春,所以如果逆养生之道,逆春天养生之道,而不是像上边所说的,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样的使志生之道的话,就容易伤肝。伤了肝之后,肝是少阳之气,少阳之气不能正常上升,产生很多肝之病,不但产生肝之病。

夏为寒变,到夏天还可以产生寒变,里寒,产生里寒。可以产生洞泄,洞泄之病。为什么呢?春天养生,阳气没有养起来,夏天阳气当长而不长,所以变成里寒了。洞泄,寒中洞泄了。是养生没养好,到夏天阳气该长也长不起来,没有生,谈何长?所以 “夏为寒变”。按五行说,木不生火,按阳气多少来说,少阳没有生起来,所以太阳之气不能长。所以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春生夏长,春天不生,夏天不能长,所以不能奉养长气。奉,就是养的意思,供养。少阳没有生起来,就不能供养长气。有生才有长。,没有能生,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长。所以叫“奉长者少”。

夏三月,四五六,夏天,夏季,当然我在这说的一二三四五六,都是说的阴历,太阴历。

此谓蕃秀,蕃,是茂盛的意思。秀,就是美的意思。蕃秀,就是茂盛而美丽吧。茂盛而美丽是说夏季的阳气很茂盛,自然界一切万物都发展得很旺盛。特别是草木看得最清楚。一到夏天是最繁茂的季节。

天地气交,天地之气相交。天阳下降,地气上升,这个时候最旺盛。天地气交最旺盛。阴阳之气相交最旺盛。

万物华实,华是开花的花,花和华是一个意思。实,就是果实。万物,是指那些植物类都已经开花,开始结果。或者开花了,开花之后已经开始结果了。所以万物华实。这不是也很蕃秀吗?前面不是又茂盛,又美丽。华实还不茂盛美丽吗?那是自然界的气象。用这样的话来形容。

夜卧早起,人们养生在生活规律上要晚睡早起,同样的是与自然界的阳气旺盛相一致。自然界阳气旺盛,人要睡眠的话,就是入于阴了,阳气入于阴了。所以晚睡一些,早起一些。保持阳气旺盛。这里说“夜卧早起”可是相对的,是对古时候所说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和现在的有一些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概念上的晚睡不一样。那非得夜里两点以后才睡。可是他并不早起。人家这是早起。两点以后再睡,到夏天四点钟五点钟天亮了,甭远处,中国黑龙江三四十点钟就大亮了。概念上的晚睡不一样。那非得夜里两点以后才睡。可是他并不早起。人家这是早起。两点以后再睡,到夏天四点钟、五点钟天亮了,两点钟睡,四点钟还得早起。天亮前起,那肯定不行。不符合《内经》,即使说晚卧早起,也不会是让睡一个多小时觉。所以这个应该正确理解。是说和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保持一致起来。

无厌于日,同时,在心态上还有无厌于日。厌,是倦怠,无厌于日,白天不要倦怠。人气夏天不应该懒惰,人气不可惰。因为夏天,确实阳气盛,人容易汗出得多,容易产生疲劳的,暑伤气。但是要注意,不要懒惰。

使志无怒,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发怒,因为自然界阳气在上升,人气也上升,一发怒的话,容易阳气过盛了,怒则气血上冲,太盛了不行。不要发怒。应该使心情保持平静。

使华英成秀,这个“华英”是指人体的精神,“成”应该读成[chang常],意思是盛的意思。使精神茂盛,精神充沛。夏天应该保持精力的充沛。有春生了,再有夏长了。身体才能强健起来。如果从各人的学习和工作上,也才能够成就开始了。这就开始创造的时候。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因为夏天阳热之气很盛,人体内的阳热之气也得外散,使气得泄,该出汗就得出出汗。夏天,说一遇天热,不要出汗,躲在空调的房间里去世不好的。不应该老那样。必要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凉快一下也好,便于工作,等等。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就在这冷室里头呆下去,避暑去了,这对身体是不利的。所以说应该夏天和自然界阳气旺盛一样。人体的阳气也要开始外泄。因此说,也是要出点汗,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是说的心情问题,人的情绪,人的情志,应该所谓的意气舒展,不要抑郁,当然这不是说性格问题,比如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夏天的时候尽量的外向一点。特别是内向的人。这样的话,使阳气外泄,使意气舒展,你才容易夏天长起来。阳气才能长。我说从学习工作来说,夏天也应该外向一点。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天养长之道。夏如长,阳气盛,所以说是养长的规律。夏天的养生的规律就是养长。春生夏长。

逆之则伤心,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不使阳气很好的旺盛起来,当旺盛而不能旺盛,那就伤心。因为心气通于夏,使阳气不振作。

秋为痎疟,阳热之气不能发散于外,那就郁在里了,秋天凉气外束,秋凉之气束缚于外,阳热之气闭郁于内,所以容易产生寒热往来的疟疾。痎疟,我们过去讲过,秋为痎疟,就是泛指疟疾而言。这是指的寒热往来,不见得是真疟。也许是真疟,也许不是真疟。但是有往来寒热的症状的,就称之为疟疾。这是由于夏季养生不当,阳气不能外散,它不是应该,讲的“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吗?

奉收者少,因为夏季养生没养好,秋天当收也不能正常的收,所以说“奉收者少”。奉养收气的就少了。是这样,夏天没长好,秋天还能收成好吗?人体也是这样,夏天阳气没长养好,秋天阳气应当收敛了,也收不好。收不好就产生很多的病。自然界也是这样,夏天开花结果的没长好,秋天收成能好得了吗?也不可能。所以说这是相关的。上个季节养生不当,下个季节身体也要受到影响。

冬至重病,奉收者少,又冬至重病。这句话本意不错,但是从四段的文例上看,“冬至重病”这四个字,怀疑是衍文。还是有道理的。你看,前两个段,到“奉藏者少”,“奉生者少”,后边都没有一个什么什么重病问题。所以这“冬至重病”这个话,注家们提出来可能是衍文。

这是夏三月的养生。要养生(长)气,阳气旺盛,所以用“蕃秀”这个词,来形容这个季节的特点。人们养生要适应阳气上升的这个性质,阳气旺盛的性质,来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七八九,秋季。

此谓容平,七八九,秋季。用“容平”这个词,来表示秋天的那种征象,“容平”就是说万物的容状、容态、形容。容是万物的容状;平,就是平静、平定。也就是万物的容状、万物的形态。到秋天就平定下来了。不是在往上长了。是呀,像春天那样欣欣向荣,像夏天那样的繁茂,秋天,万物容状就已经平定了。秋三月,此谓容平,用这个“容平”来形容秋季的气象。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是自然界的景象,天气疾劲,不像春天那么柔和,夏天那么湿润,开始疾劲,说“天气以急”,秋风来了,疾劲,秋气疾劲。地气以明,地气是指的大地上的万物,大地上的万物也开始清明。清也是一种清肃的现象。大地万物也开始清明,或叫清肃。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了。阴气开始上升了。所以万物开始下降的现象,所以叫“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人们注意养生,又用起居来说明,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个时候人们在生活起居上,要早些睡眠,要早些起床。早到什么程度呢?要“与鸡俱兴”。鸡这种禽类,可以天一黑就要休息了但是天不亮可就要起来了。鸡鸣,天没有真的天亮,它已经鸡鸣了。所以秋天应该天黑入睡休息,不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所以他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我们不是有个词叫“闻鸡起舞”,那是说练武功的,鸡鸣起来就在练武功了。做别的工作,鸡鸣时候也该起来工作了。学习的,鸡鸣也该起来学习了。他是说与鸡俱兴,是比喻那个时间。

下面是秋天调养情志的问题,休息一下再讲。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转自王洪图老师的《内经讲义》。

279

主题

389

回帖

23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3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的生活方式,你的健康才有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Discuz! X3.5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