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4|回复: 0

氟哌啶醇肌注引发猝死:临床启示

[复制链接]

2227

主题

24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902
QQ
发表于 2017-2-7 2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期以来,以氟哌啶醇为代表的抗精神病药速效针剂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此类治疗手段针对激越等行为急症起效快速,疗效确凿,但副作用也不鲜见,偶有死亡个案。

  以下为一例氟哌啶醇肌肉注射(IM)引发猝死的病例。作者同时回顾既往文献,指出了临床中使用抗精神病速效针剂时的注意事项。

  病例

  患者男,27岁,非裔美国人,体重88kg。22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存在多种物质滥用史,此前曾住院9次。第8次住院时,由于该患者拒绝口服抗精神病药,法院强制进行了2次氟哌啶醇IM10mg+苯海拉明IM50mg,两次注射间隔3天,当时未出现异常。

  25岁时,患者心电图曾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8次/分钟),QTc间期373ms;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当时口服利培酮4mg/d,苯扎托品2mg/d,双丙戊酸钠1,500mg/d;心电图检查3天前曾接受利培酮长效针剂37.5mg肌注,包括血钾在内的电解质正常。

  本次(第10次)为法院批准的强制入院,患者于入院第3天清晨死亡。其经过如下:

  患者由监狱转诊而来,入院血压130/90mmHg,脉搏106次/分;口服药物包括利培酮6mg/d(3mg/dbid),苯扎托品(抗胆碱药)2mg/d。法院下令,若患者拒绝口服利培酮,则强制给予氟哌啶醇IM10mg及苯海拉明IM50mg。

  入院后,患者拒绝服用所有口服药,遂遵法院指令给予每日2次氟哌啶醇+苯海拉明肌注,共4次,氟哌啶醇累积剂量35mg(其中一次由于护士失误,仅注射5mg),苯海拉明累积剂量200mg。末次肌注氟哌啶醇10mg18分钟后,查房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腿部运动,33分钟后患者呼之不应,1小时13分后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入院时的精神科医生解释称,患者本次所使用的剂量与3年前第8次入院时相同,且当时并无异常;然而,该医生未意识到患者既往仅接受过两次氟哌啶醇IM,且当时的两针相隔3天之久。

  尸检显示,患者心脏及其他器官无明显异常,冠状动脉及心肌基本正常。根据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估量表判断,2天内肌注氟哌啶醇35mg可能为猝死诱因。Naranjo量表评分+6分,即很可能(probable)为ADR。无心肌缺血及肺血栓栓塞迹象。推测可能为高浓度氟哌啶醇累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速(TdP),进而诱发猝死。

  临床启示

  上述死亡病例与短期内肌注高剂量抗精神病药针剂有关。某些研究表明,罕见的钾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可导致个体对药物所致TdP更加易感。以下为使用非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激越时的指导意见:

  氟哌啶醇IM

  ①不可用于存在TdP风险的患者(详见下文)。

  ②治疗激越时,除非基线心电图提示患者在当前治疗下的QTc间期<450ms,否则prn医嘱中的氟哌啶醇IM剂量不应≥10 mg;

  ③使用氟哌啶醇IM5mg治疗激越时,通常不建议注射间隔<12小时,除非基线心电图显示患者在当前治疗下的QTc间期<450ms。为减少氟哌啶醇总剂量、降低潜在镇静作用,建议联用氟哌啶醇IM5mg与苯二氮䓬IM(如劳拉西泮IM)和/或抗胆碱能/抗组胺药物IM(如苯海拉明IM)。鉴于上述联用药物似乎并无QTc间期延长风险,注射间隔可<12小时。

  ④氟西汀对氟哌啶醇代谢有抑制作用;若患者正在服用氟西汀或停用氟西汀不到1个月(去甲氟西汀可在体内存留数周),临床医生需注意调整氟哌啶醇肌注剂量。研究表明,联用氟西汀12周可使氟哌啶醇的血药浓度升高33%,此时氟哌啶醇剂量应调整为原剂量的3/4(1/1.33=0.75)。尚无关于使用氟西汀数月后对氟哌啶醇代谢影响的研究,但可能仍需降低氟哌啶醇IM剂量。

  齐拉西酮IM

  ①不可用于存在TdP风险的患者(详见下文)。

  ②建议最大日剂量≤40mg/d,单次剂量10mg注射间隔≥2小时,单次20mg间隔≥4小时。

  ③将齐拉西酮IM20mg作为激越的干预措施时,若基线心电图显示QTc间期<450ms,注射频率可<12小时,否则不建议注射频率<12小时。

  奥氮平IM

  ①相比于氟哌啶醇IM和/或齐拉西酮IM,奥氮平IM引发QTc间期延长风险较低。存在TdP风险的患者若需注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IM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②建议最大日剂量≤30mg/d。单次剂量10mg时,第二次注射与首次注射时间间隔≥2小时,此后注射间隔≥4小时。

  ③尽管口服奥氮平通常与体位性低血压无关联,但奥氮平IM与晕厥有关。建议针对≥65岁患者使用5mg剂量,对存在体位性低血压风险患者使用2.5mg的剂量。

  ④奥氮平IM具有镇静作用,一般不与苯二氮䓬类联用,二者联用与偶发低血压及罕见的死亡个案相关。若需24小时内联用,需记录使用理由,并书面医嘱密切监测体位性低血压和/或呼吸抑制,以免发生危险。

  ⑤由于氟伏沙明对奥氮平代谢有抑制作用,如患者正在使用氟伏沙明,奥氮平IM剂量需减半。

  阿立哌唑IM

  ①相比于氟哌啶醇IM和/或齐拉西酮IM,阿立哌唑IM引发QTc间期延长的风险较低。

  ②建议最大日剂量≤30mg/d,单次剂量9.75mg(5.25-15),注射时间间隔≥2小时。

  ③若患者正在使用较强的CYP3A4或CYP2D6抑制剂(包括帕罗西汀及氟西汀),或正在使用度洛西汀或安非他酮(中度CYP2D6抑制剂),建议阿立哌唑IM剂量减半。

  ④证据显示阿立哌唑IM控制激越的效果弱于奥氮平IM及齐拉西酮IM。

  注:存在TdP风险的患者

  TdP高危因素包括:猝死家族史,晕厥个人史,活动性或残留严重心脏病,≥65岁,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使用存在QTc间期延长风险的非精神科药物(胺碘酮多非利特、奎尼丁、索他洛尔、普鲁卡因胺),其他特定药物(三氧化二砷、甲氟喹、美沙酮、喷他脒、他克莫司)。

  文献索引:WahidiN,etal.CaseReportsinPsychiatry.Volume2016(2016),ArticleID9406813,http://dx.doi.org/10.1155/2016/9406813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精神病 Discuz! X3.5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